国际交流
突现、计算科学及大数据

2017年-10月-31日

应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董春雨教授的邀请,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Paul Humphreys于2017年9月5日——9月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短期引智项目”之“复杂性与突现”国际工作坊暨当代科学哲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活动。Paul Humphreys教授是国际知名科学哲学家,曾任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席,美国哲学学会国际部主任,弗吉尼亚大学哲学系主任等,兼任国际著名杂志SynthesePhilosophy of Science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等编委,近年来尤以其在有关突现的认识论研究、计算机科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闻名于欧美哲学界。Paul Humphreys教授此次北京师范大学之行主要参加了两项学术活动: 第一项是针对突现问题的最新进展(包括随附性等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概念及其方法等主题开展系列学术讲座。第二项是出席其代表作之一Extending Ourselves(《延长的万物之尺——计算科学、经验主义与科学方法》,下称《延长的万物之尺》)的中译本发布会。其中,参加发布会的有本书的译校者、人民出版社的编辑,以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等单位的学界同仁20余人。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对此次活动进行综述。

1在主题为“突现的基本原理(Fundamentals of Emergence)”的报告中,Humphreys教授首先探讨了“还原的困境与突现的一般进路”。他指出还原有两种主要类型即理论还原和本体论还原。其次,Humphreys教授对比分析了“逻辑原子主义与生成原子主义(Generative Atomism)”。最后,Humphreys教授列出了“突现现象的四条标准”。

2在“转换突现论(Transformational Emergence)”的主题讲座中,Humphreys教授首先对比分析了“共时突现论与历时突现论”。其次,Humphreys教授探究了“转换突现论”。最后,Humphreys教授分析了“转换突现与熔合突现”的关系。

3在“计算科学及其影响(Computational Science and ItsEffects)”的报告中,Humphreys教授主要讨论了计算科学在哲学上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进而从本体论角度,简要阐述了计算科学的发展在哲学上的重要性和意义,他结合计算机模拟在各领域的广泛使用,包括人工生命、经济学、天文学等,指出了计算科学的优势和潜在的方法论危险,而这些问题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将更加突出。

4在关于“大数据与不透明表征(Big data and Representational Opaqueness)”的报告中,Humphreys教授从对大数据的历史回顾出发,区分了两种大数据:“小写的大数据(big data)”和“大写的大数据(Big Data)”。在此基础上,他建立了三个概念——数据域(Datasphere)、深调(Thick Mediation)和不透明表征(Opaque Representation)——作为一个理论框架来分析和理解大数据。

在讨论环节,有听众问计算模型理论是否适用于实验?Humphreys教授的答案是否定的。他指出对于理科来说,完全抽象的模型可以应用于很多领域,但实验研究中所采用的实验手段具有特殊性,很难在不同的学科间进行交流。苏湛同意Humphreys教授的观点,同时补充说,实验科学与理论科学非常不同,但从计算模板理论发展出的选择性实在论能够为我们关于实验的科学哲学研究提供一些很好的洞见。此后,Humphreys和苏湛讨论了计算模板与库恩的符号通式之间的不同以及常规科学中的连续性、计算模板与计算模型之间的差别等问题。

最后,在被问到模型的跨域使用,跨域的界限在哪里?能不能跨到社会学科?Humphreys认为关键要看世界本身是什么样子的,这是很偶然。苏湛认为这取决于建构的过程。在这些讨论交流之后,“当代科学哲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圆满落幕。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刘益宇 薛永红 李亚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