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2011年江苏省研究生政治课改革研讨会综述

2011年-05月-20日

 2011年4月17日,由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主办,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承办的“2011年江苏省研究生政治课改革研讨会”在东南大学召开。南京各高校40多名自然辩证法一线教师、学者代表参加了会议。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的代表做了研究生政治课改革的试点报告,与会者自由发言,共同探讨了研究生政治课改革的相关问题。

会议开幕式由东南大学吕乃基教授主持。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严火其阐明本次会议的主题和意义,分析了教社科[2010]2号文件中对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认识到举办研究生政治课改革研讨会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并希望作为试点学校的东南大学提供经验,其他院校结合本身实际情况,对以后的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陈建新教授阐明了研究生政治课改革遇到的难题,希望能在现存的时间、空间内把工作做好,扭转不利局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思考:社会发展需要大学研究生特别是理工科研究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党和国家需要高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面对现时代学生又缺少什么;而在这过程中自然辩证法教学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他提出,要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自然辩证法课程应充分彰显其地位和作用。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樊和平教授由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名称所凸显出来的特色出发,强调了科学技术哲学的重要性,同时认识到科学技术哲学作为交叉整合学科所遇到的困难。针对东南大学自身“由高度专业化的教师讲授专业课”的经验,提出自己的建议。

主题发言环节由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钱振勤教授主持。东南大学夏保华教授和吕乃基教授做研究生政治课改革试点报告。

夏保华教授报告的主题“博士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主要是针对教社科[2010]2号文件中对博士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改革的意见,提出了自己对这项课程的理论认识,同时结合东南大学的实际,就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做了详细的阐述和深度的思考。

夏保华教授指出结合当今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新形势,本着导向性、层次性和实效性原则,结合博士生思想实际和东南大学以工科为主的教学实际,初步构建了“一元、并举”的课程内容与体系。所谓“一元”,就是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认识当代科学技术前沿问题、当代重大科技社会实践问题、当代重大社会思潮和理论热点等;所谓“并举”,就是科学技术与社会人文的并行、互动、融通,弘扬科技人文精神,突出对当代世界中与科技密切关联的重大社会经济政治问题的解释和深度分析。具体包括三大板块:(1)当代科学技术前沿问题。(2)当代重大科技社会实践问题(包含当代世界重大社会经济政治热点问题)。(3)当代重大社会思潮和理论热点。

关于课程教学方式,东南大学坚持以专题形式作为教师讲授法,以专职主讲教师为主导,辅以校内外专家报告的方法来设置此课程。夏保华教授指出,东南大学在总结第一阶段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2010年秋季学期结束、2011年春季学期开始时,面向全校博士生,打破传统的单个教师课堂讲授法,研究和确定了“团队集成教学模式”方案。在2011年春季学期课程试点教学过程中,精心组织实施“团队集成教学模式”方案,积极探索相应的专任教师的“专题讲座法”与“研究法”、“研讨法”、“辩论法”等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手段方法开创一种全方位的课程教学模式。

吕乃基教授针对科学技术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和区别。科学技术哲学与科技的发展创新密切相关,与政治课相比较,它要有自己的学科,以不变应万变。但政治课依然是重点,责任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给博士生以先进的东西和正确的思想引导。另外,吕乃基教授又做了“全球化”的精彩报告,在报告中,吕乃基教授深刻分析了全球化作为客观规律所带来的正面及负面的社会问题,指出中国要想在全球化过程中争取到有力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要做出的努力,包括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产业升级及扩大内需等。吕乃基教授指出,在政治理论课改革过程中,教学要与国际接轨其目的是拓宽博士生的视野,提升博士生的责任。

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刘敏老师也报告了自己“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调研统计的结果,其采取的形式是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理工科研究生目前对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总体感觉,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侧重点,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学生的期望进行了调研统计,刘敏向大会汇报了统计结果,并做了“建构科学人文主义桥梁”的报告,对“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性质做出了哲学定位,这就决定了其人文主义的思维方式与情怀;课程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