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弘扬环境哲学伦理学的观念基础作用 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2021年中国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学术年会 暨首届儒释道文化与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北岳 恒山高峰论坛倡议

2021年-05月-10日

  2021年5月2日-3日,2021年中国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学术年会暨首届儒释道文化与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北岳恒山高峰论坛在北岳恒山三元宫和浑源县悬空寺假日酒店举行。本次学术年会和高峰论坛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分会、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编辑部、山西省道教协会主办,2021中国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年会组委会、北岳恒山三元宫承办。为促进环境哲学学科完善、推动儒释道融合发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人类智慧文明,与会学者共同提出如下十点共识式倡议:

  一、 重视环境哲学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观念基础作用,因为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凸显环境哲学学科不可替代式的存在与成熟稳健长远的发展。从学科产生历史、学术传统积累、全球学界现状、观念理论趋势和现实社会需求来看,把环境哲学列为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的二级学科,已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在学科布局上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正是在2030年中国社会碳达峰背景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文科之学科内涵所固有的完善。而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及从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和定位重新审视环境哲学的学科建设,紧密融合环境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的研究视域,培养更多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为实现2030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提供科学的哲学理论支持,同时实现环境哲学学科从理论返归实践的理论创新。

  二、环境哲学伦理学研究学者应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红色主线,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一方面中国环境哲学伦理学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红色基因,结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际,探寻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智慧;另一方面,中国环境哲学伦理学基于时代背景积极探究绿色生态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脉络,进一步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中国社会广泛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球环境综合治理提供21世纪中国生态环境优化之方案。中国环境哲学伦理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思想指导,将红绿相映的精神理念与实践紧密结合。

  三、将中国环境哲学伦理学研究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创新结合,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导力量,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领导核心,在生态惠民、生态利民和生态为民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建党100年之际,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创新,促进美丽中国的时代进程,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新格局,是持续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时代格局所需,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对生态幸福的追求作为党的理想和责任的又一次重大转变,意义重大。

  四、新时代中国环境哲学伦理学的研究要基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中心,探究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所在以及合理路径。立足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和新征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充分体现了新思想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实践性的理论特质,具有强大的实践伟力。

  五、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和交相叠加的文化境遇中,坚持扎根中国大地的观念和实践,凸显环境哲学的在地化和环境伦理的本土化。中国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的生态研究从理性的层面运思,基于概念、命题与理论的角度聚焦人类生存家园及人与自然界之关系的辩证反思,特别是立足后疫情时代世界的剧烈变化,以及由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气候变化再次牵动的有关地球生态危机和世界生态文明关系的反思,启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在世界文明转向中的历史和逻辑诠释,中国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研究者有责任去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模式。

  六、深刻把握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之生态文化的精神内涵、观念图谱、地位作用,加强三者融合研究,着重挖掘蕴藏其中的自然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一脉相承,其中儒释道三家的学术内涵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是中华文化传统的精义之所在,其所内涵的生态智慧和环境见识,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新冠肺炎疫情的东方环境哲学伦理学之要义。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以及现代、未来的文明人类的前途,都与儒释道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各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质发挥着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是成为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文化资源。在美丽中国建设的新时代,我们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更要注重对儒释道之优秀思想文化资源的解读和传承,积极助力中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七、环境哲学与文学研究者应更全面更立体思考传统文化价值。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生态思想,是影响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存在,历经千年历史长河,描述了一代又一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之道。生态文明建设的加速推进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和大力弘扬。今天,面对保护与建设的重要议题,我们要求诸文化,以对优秀文化思想精髓的深度研究,把握人与自然环境变迁的规律、经验、智慧。

  八、大力加强重视马克思生态主义思想研究和实践运用。中国环境哲学伦理学是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的观念基础,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论述和中国智慧。生态文明建设既要考虑人类发展对自然的基本需要,又要考虑自然发展的可持续性,可以充分高效利用资源,有效克服片面追求剩余价值的弊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唯物主义的辩证思想与实践思想中,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重塑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基于实践来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倡导绿色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增添绿色维度与生态维度,研究生态环境改善的方向,为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九、环境伦理学必须是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伦理学, 具有科学性和社会性,积极探讨和规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和各种社会关系。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世界,在开放中推进绿色发展,应重视中国环境哲学伦理学在跨文化交流中及东西生态思想互鉴中所发挥的作用。环境哲学伦理学的文化交流应该涉及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从自然存在到文学思维,从环境伦理到自然文学,从生态美学到环境哲学,每一处都蕴含着丰厚的物质观念与精神资源。在文化思想的交融中,中国环境哲学伦理学将不断发展不断汲取优秀的思想精髓,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在创新中促动可持续发展,强调环境与哲学伦理学的关联,把握哲学伦理学之于环境绿化、美化和优化的影响及效应。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形成以创新为驱动的发展方式和经济体系,才能突破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增长极限,放大科技创新过程中产生的“乘数效应”。我们应该融入大地、珍爱动植物、保护环境,是我们真正领悟自然奥义之后的必然选择。只有走近或走进自然,追忆自然文化,才能理解人与环境。在融入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感受环境与哲学伦理的结合,在自然环境中感悟哲学伦理,感知生命与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