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刊物——工作通讯
工作通讯2020第5期230
2020年-06月-03日

目 录

      --本会动态--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0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综述.............................1

       --学术活动--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学术研讨会综述...............................................2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

  暨“易学、工程思维、新经济”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大学召开................................11

      --各地消息--

  董光璧学术思想研讨会发言记录(二)................................................................14

  湖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9年年会

  暨“新时代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23

      --通知通告--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大会

  暨2020年学术年会征文通知(第二轮)..............................................................25

  “动植物疫情与科学•文明”研讨会会议通知(第一轮).......................................28

  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与重大疫情——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第18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会议通知(第一轮)..........................................30

  “自然辩证法与延安精神”学术研讨会通知.............................................................32

  责任编辑:朱欢欢 2020年第5期 总第230期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2020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综述

  2020年5月30日是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根据《中国科协、科技部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的通知》,结合当前的新冠疫情,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特邀请了生命伦理学界的专家邱仁宗先生于5月6日为广大会员做了一场网络形式的宣讲报告,报告的题目是《新冠疫情下我们为什么需要生命伦理学》,会议听众近200人。

  报告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生命伦理学是帮助我们做出合适决策、改造世界的学问;防控新冠疫情的策略;稀缺资源的公正分配;临床试验的双轨制;限制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可辩护性;预防冠状病毒第三次袭击我国。邱老师首先表明:在防控新冠疫情中生命伦理学的使命是帮助医生、科学家、公共卫生人员和决策者做出合适的决策,这个决策应对防控新冠疫情更有效,能够更为有效地延缓并最后终止疫情的发展,能够使人的健康和生命损失更小,能够更早地复工复业复市复课,在个人自由和权利方面限制得更少。进而,对比中外面对疫情所采取的不同策略,邱老师表示:防控疫情的出发点是人的福祉 wellbeing,在这里就是防止、减轻和挽救人的健康和生命的损失。人的生命重于泰山,这是防控疫情大流行的第一伦理原则。最后为预防冠状病毒第三次袭击我国,他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

  报告结束后,与会的专家学者在线上与邱先生进行互动,邱老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细致详实的解答。与会人员表示报告内容丰富、观点深刻,对当前的疫情防控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和深刻的启示,大家纷纷对这位年近九旬的学者表示由衷的敬意。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处

  2020年5月7日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

学术研讨会综述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是一个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思考深度的大问题。2019年11月30日北京初冬喜降瑞雪,围绕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刘大椿主持完成的两本著作《西学东渐》和《师夷长技》召开了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38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哲学、历史、宗教、文化等领域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哲学史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协办。在开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郝立新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董春雨教授、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李建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主任杨宗元以及刘大椿教授先后致辞。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技哲学教研室主任刘劲杨教授主持。

  郝立新院长认为《西学东渐》与《师夷长技》两本著作中不仅有对于李约瑟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也有对当今中国科技崛起之背景,以及现当代科技转型的深刻思考。他高度评价了刘大椿教授及其学术团队,这两本书无疑是科技哲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史研究的一个精品。欢迎前来参会的学者通过这场研讨发现其中更多的价值。董春雨教授结合刘大椿教授的生平,高度赞赏了刘大椿教授在学术研究和学科推进上的贡献:著作等身,笔耕不辍,既关注着学科前沿问题的研究,又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方向,长期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事业的组织建设和学科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李建军教授指出刘大椿教授1995年的《新学苦旅》到2019年《西学东渐》和《师夷长技》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科技文化学,从文化的视角和价值的视角探讨其意义。我们今天思考科技转型问题,以及我们科技创新面临着许多瓶颈问题或者深层次的问题,如果能从文化和价值层面去思考会有更多启示。杨宗元主任重点介绍《西学东渐》和《师夷长技》的出版情况以及社会各界对本书的热烈反响,呼吁有更多的学者能关注该主题。刘大椿教授以“一二三四”简短概述了著作的研究思路,即一个主题、两个阶段、三个节点、四个术语。一个主题是西学东渐与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两个阶段分别指1583—1840年的明末清初阶段以及1840—1949年晚清民国阶段;三个节点是指1583年利玛窦等来到中国、1700年前后康熙晚期科学观转变、1860年国人自发的自强运动;四个术语从历史的横轴提炼出四个关键词——平行发展、西学东渐、西学东源、师夷长技的论点。

  会议包括两场主旨报告和两场研讨报告:主旨报告分别由清华大学杨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林坚教授、山西大学张培富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李建军教授主持。研讨报告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王伯鲁教授、西南大学邱德胜教授、辽宁工业大学艾志强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治立教授主持。这四场高水平的研讨围绕“西学东渐与近现代科技转型”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可概括为如下议题。

  一、西学东渐与史学新观念

  对西学东渐的研究会带来新的史学观念。全球化是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各地近现代发展的整体趋势,当时各地域之间贸易、文化、传教等多形式的交流频繁。对中国近现代的科技史研究不能仅仅局限在单个的历史史料研究当中,而应当从全球史视野去重构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的背景,能带来新的发现和启示。中国科学院大学韩琦教授、中国社科院刘国鹏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刘益东教授对此进行了探讨。

  全球史视野是指跨越宗教、语言、地域等界限探讨世界历史的发展,强调从思想和技术的传播来研究各个国家之间互动的一些联系,以及人与物之间相互交往。韩琦教授从全球史的视野对康熙时代的科学传播进行探讨。康熙在位60多年是中外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荷兰、葡萄牙、俄国、罗马教廷曾派遣使节,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也派遣“国王数学家”来华。出于“用其技艺”的目的,康熙皇帝在宫廷聘用了很多传教士,不仅编制历算著作,在技术方面交流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包括火器、玻璃和珐琅技术。刘国鹏教授则从全球化的事实、知识和心理——晚明至晚清中华帝国面对西学冲击的认知与反馈机制进行阐述。15世纪全球化的影响下,当时中华帝国基于在政治上的朝贡体系和文化上的华夷之辩总体表现为被动接受下的反馈,进而呈现出两种文明系统以及两种普世价值中的较量。

  传统的史学研究容易陷入“散点与孤线”的研究困境,似乎需要从以史为鉴转向资源史学,尽力盘活历史资源。刘益东教授结合《西学东渐》和《师夷长技》这两本著作,讨论了其在科技史研究上的方法论启示。他以《师夷长技》中关于自强运动(洋务运动)的阐述为例,通过与人教社1993、2003和台湾1987年三种历史教科书中相应内容的对比,凸显刘大椿教授以科技转型角度进行历史研究的深刻全面,更加富于启迪。《西学东渐》《师夷长技》成功盘活历史资源,有力地支持科技的未来发展,开启了资源史学这一全新的史学研究方法。

  二、西学东渐与东西文化交流

  西学东渐的过程也是东西文化交融的历程。参与研讨的有:中国社科院的周伟驰教授、段伟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聂敏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林坚编审、马建波副教授,山东财经大学王静讲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王薇等。

  在西学东渐中的东西方交流中,传教士扮演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周伟驰教授在主旨报告中阐述了晚清新教传教士的科技观。他认为西方宗教的三大世界观,到千禧年主义影响下早期新教传教士来华的思想背景是极为强调宗教虔诚的“大觉醒运动”。面对中国的传统习俗,晚清传教士采取在传教中同时传播科学知识的策略,以破除迷信,以至于当时来华的传教士多认为科学和基督教信仰并不矛盾,认为科技所揭示的世界正显示了上帝创造的美妙。结合了费修信《雷神辨》、林乐知的“三伦说”、米怜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等诸多史料从西方宗教本身探讨了当时的西学东渐活动。林坚教授在对18世纪西洋传教士与东西文化传播考察中,指出“西学东渐”的同时伴随着“东学西渐”,在这一相互过程中,传教士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马建波副教授则强调应从交流主体、沟通方式、传播媒介以及传播影响四个方面对这段历史的性质进行辨析和准确定位,并认为应注意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主体不仅仅是传教士。王薇探讨了16—17世纪的西医东渐与中医西传的东西交流。16—17世纪东西医学交流是尚未掺杂过多社会、政治与文化因素的较为纯粹的交流,对今天的医学发展有所启示。

  伴随西学东渐过程,如何理解西学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从科技体制与社会制度之间关系的角度来观察第一波西学东渐的特殊历史过程,我们将对其中发生的种种历史事件的原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聂敏里教授在主旨报告中讨论了西学东渐与两种社会变革模式的重叠与交织:一种是前现代的社会周期性变革模式,另一种是现代的社会加速增长模式。由于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变革模式在第一波西学东渐过程中基于特殊历史原因的曲线叠加,才造成了无论是在以徐光启为代表的明末知识阶层那里、还是在以康熙帝为代表的清初知识阶层那里或隐或显的“西学东源”的立场和主张,并且最终造成了在制度层面上中国错失现代化社会转型的历史机遇。王静讲师作了题为“晚明‘经世致用’内涵的革新与突破”的报告。她认为“经世致用”作为儒学精神特质,在晚明时因与西方科学互动而有重大革新与突破,不仅是儒学自身发展的逻辑要求还在于西方科学知识、方法、精神的不断融入。

  对于东西文化交流,段伟文教授在主旨报告中提出了独特的思考视角:“居间人”的互接受性运作。“居间人”就是在联结中国与世界以及科技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个领域都发挥了作用的关键人物。从西学东渐到师夷长技乃至整个中国现当代的科技转型的过程中,“居间人”极大地促成了科技转型过程中科技与各地因素的互接受性。对这一时期“居间人”扮演的角色、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发展局限进行探讨,有助于侧显中国科技转型进程中的科技-政治牢结及科技-文化纽结的基本脉络,进而揆度中国科技未来之可能路向与迷思。

  三、西学东渐中的历史文本与人物

  从1583年到1949年,中西方科技文化交融下涌现出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大量的科学译著以及中西方融合的科学技术,对当时的中国和西方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参与该议题研讨的有北京大学张大庆教授、山西大学高策教授、东华大学杨小明教授、山西大学赵云波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郑云艳讲师以及复旦大学朱梦中、清华大学戴碧云、陕西师范大学孙宜孔、中国人民大学雷环捷、湘潭大学伊纪民等几位博硕生。

  《钦定格体全录》是康熙钦定翻译1677年出版Thomas Bartolin的人体解剖学。张大庆教授在主旨报告中介绍了对《钦定格体全录》的翻译以及传播的再考察。对照了研究者曾提及的多部解剖著作,进一步明确《周身血脉图》的参考底本,并讨论了该文本的影响和价值。张教授并提出我们当下需要对这本书的书名的研究、内容转变的研究、不同版本间的比较以及书的流传与影响都值得我们进一步考察与深思。郑云艳讲师考证了《四库全书总目》所录著的真正属于泰西人的著述,认为中、西关系探源需从这些作品的作者身份出发考究,中西学者对“西学”看法的区别须引起重视。赵云波副教授分析了史料《格致书院课艺》中的“西方科学史”内容及当时国人对“西方科学史”的认知及知识来源,认为其在科学史的科学传播中,特别是提升非科学家群体科学素养及科学后发国科学本土化过程中起到作用。朱梦中博士生阐述了江南制造局兵学译著《行军指要》一书在中西方的不同“遭遇”,可称为“南橘北枳”。他认为其反映了近代中西兵学发展的不同脉络,有益于重新思考“西学东渐”这一进程。

  对西学东渐中的文献、人物、事件的再考察,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这段历史时期,也对我们当下科技社会的发展有所启示。杨小明教授在主旨报告中讲述了中西文化冲突下的安清翘。安清翘是清中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杰出的科学家,独立于牛顿之外发现了岁差的成因,又在朱熹理学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理数合一”的“矩”哲学,特别是在历史上第一次对清代官学正统的“西学东源说”大胆质疑。研究发现,安清翘不满西学优越于中学,并力图从中学走出一条新的汇通超胜的道路,又走向中国传统科学,但殊途同归,最终失败。伊纪民阐述了曾纪泽对“西学”认识的演变进程,指出其思想演变呈现“西用”观冲击“中体”观及“中体”观限制“西用”观的特征。雷环捷认为利玛窦传教士在中国的早期形象可归为西僧、西儒、西夷和西妖等四类。这种形象变迁反映出从夷夏到中西、从封闭到开放的思想观念转型,构成更为宏大的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科学家是如何看待西学东渐?高策教授在主旨报告中论述了杨振宁对西学东渐的认识。杨振宁先生出生于1922年处于中国“师夷长技”的时期,他本身就是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他在其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的研究和讲话中,多次提到了对于西学东渐的看法。杨振宁对中国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工业发展以及社会整体发展的预言都是基于这一西学东渐的背景。可以说杨振宁对西学东渐的看法是前瞻性的,为中国政府和社会提出决策型的或者战略性的思考和建议。

  西学东渐伴随着近现代科学工作的推进。戴碧云从科学史料出发指出卫匡国和基歇尔并未利用地磁偏角测定经度,但该技术简化了经度的重复性测量,是指南针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安烁羽详尽阐述了康熙的测绘制图工作,认为此举不仅促进了中西科学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同时也巩固了皇权并开辟了边疆治理的新格局。孙宜孔梳理了“西医东渐”运动中西医间关于血液运行理论的不同阐释,认为其不仅反映了中西医哲学思想的差异,也成为反思中国医学发展史的“检查点”。

  四、反思近现代科技转型

  西学东渐以来,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经历了曲折和艰辛历程,从平行发展到落后挨打,从西学东源到师夷长技。参加了研讨的专家有: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王伯鲁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治立教授、天津行政学院凃明君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戴吾三教授、西南大学邱德胜教授、东南大学讲师黄婷、清华大学陆伊骊助理教授、上饶师范学院吴晓东讲师、河南中医药大学刘召顺讲师以及东北师范大学汲长伟、山东师范大学周雪健等几位博硕生。

  如何恰当看待和描述近现代科技的发展历史?中国近现代科学发展大致经历了曲折历程、劫后余思、艰难选择这三个阶段。刘孝廷教授在主旨报告中把这些发展阶段科学概括为:“传教士科学”、“洋务科学”、“唯科学主义”、“救亡科学”、“双料科学”纷纷登上中国科学发展的舞台。当下如何重建科学的崇高性,让科学成为科学?他认为,未来中国科学发展存在“纯粹的科学”、“精神的科学”以及“社会的科学”三种可能性,并提供给我们两条特殊的线索分析。凃明君教授讨论了自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间中国程式观念现代转型的起步,认为甲午战争见证了以天理次序程式观学习西方程式的失败。黄婷讲师在民国“农工之争”历程的基础上,提出民国科技转型在该争论中呈现出哲学理念、认识与实践、表面与实际的“三重错位”的“科技”形象。

  不少学者还对具体的近代科技发展进行了深入考察。邱德胜教授通过对古代刻漏史料的梳理,他认为明朝帝王的抵制、西洋钟表的冲击、时间观念的转变、刻漏技术本身的局限和依附性是中国古代刻漏最终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周雪健横向比较了近代航运技术的演化,指出企业因素是中国近代科技转型无法实现独立的重要技术外部解释之一。汲长伟结合相关史料,指出呼海铁路的筹议筹建契合了特殊的历史语境与时代要求,呈现出设想论证、多方博弈、自筹自建的历史面相。陆伊骊博士探讨中国近现代第一个海洋生物实验站的所建历史。结合相关科学史料分析,她认为厦门大学和在厦门发现的文昌鱼渔场以及留美生物学家的跨国主为中国近代海洋生物学科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师夷长技催生着中国近现代科技的转型,也引发学者展开了当下中国科技转型问题的研讨。戴吾三教授认为师夷长技催生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启动了中国的四次工业化与时代变革,科技与工业的“引进—模仿—创新—输出”模式,启发我们做科技大历史研究,也可作为“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科技转型”的后续研究。同时提出了中国走向未来及全世界的思考:为什么要转型?转型何时结束?王伯鲁教授指出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仍呈现基础科学薄弱、工程技术强盛的“跛足”状态,这可视为现代版的李约瑟难题。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学以致用的文化基因、资本的选择与市场经济体制不利于基础科学的发展,同时也包括文化、教育等其他因素。徐治立教授认为新中国以来的科技政策理念体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特征与“持续创新”主线,其中存在“学习西方”与“自力更生”交织的复杂机制。刘召顺讲师结合对民国“废中医”的争论分析,他认为中医是拥有自己范式的科学,但其本身范式面临严重危机,科学共同体在西方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间难以达成统一,遭遇转型困境。吴晓东讲师认为目前中国的科技发展迎来转型时期,已逐渐从追赶者成为领跑者,应获得与其自身实力相匹配的科研话语权,这对中国科技的顺利转型意义重大。

  研讨总结:从西学东渐到师夷长技

  会议闭幕式由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刘海波研究员主持,刘大椿教授对本次学术研讨会做出总结,他回述了会议一天的整体概况,并结合著书时的思考提出六个问题:

  (1)怎样看待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引进西方科技过程中的贡献与问题? 1583年第一波西学东渐的进程中,中西方文化开始发生碰撞,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一系列传教士踏上中国版图,他们的到来使得中西方科技平行发展的状态被打破,对引起中国科技转型以及对中国科技转型的促进都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从传教士的文化适应策略以及他们的传播工作来评价他们的贡献,但他们的宗教背景,使得他们在礼仪之争中,对中国苛刻的要求最终使得全面禁教,并提出西学东源的科学观。

  (2)如何理解“李约瑟问题”?关于李约瑟问题的讨论,基于1964年,李约瑟在《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就曾提出:一是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二是为什么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在把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求方面,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第一个问题值得探讨和思考,为什么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产生?从中国的情况出发,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科技革命?科学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都是值得追溯的话题。第二个问题本身就是不恰当的。在明末1583年利玛窦来华之前,中西方的科技文化都没有产生交集,中西方处于不同的两种科技体制规范,中西方的科技发展也各有利弊,很难去断定中西方的科技文明孰优孰劣,应当是处于一种平行发展的状态。

  (3)17世纪中国科技转型的可能性问题。对于1583年到1949年这近400年的研究中,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为两波西学东渐的过程。在17世纪第一波西学东渐过程中,崇祯、顺治、康熙皇帝对于传教士的到来都呈现一种宽松的态度,并都表现出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喜爱。天文、地理、测算等多领域都取得了发展,以至于在康熙皇帝扩大版图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随着政权的稳定,进入18世纪中国回到了传统的皇权大一统,康熙晚期到鸦片战争间为了巩固统治,全面禁教,闭关锁国,大兴文字狱,导致18世纪中国科技转型的可能性不复存在。

  (4)如何看待18世纪乾嘉汉学与“西学中源”?在18世纪中国学界流行一种以乾嘉汉学为代表的复古式考据的学术路径。乾嘉汉学在对中国科学的促进上是有一定作用的,但他们的研究不是对现代科学的延续,而是从文献中去探讨科学,更是一种科技史的研究。以天算大家戴震的《算经十书》为例,对文献的收集有着极大的贡献。晚清时期受皇权专制加强的影响和天主教礼仪之争导致的中国禁教政策的制约,西学的传入与研究呈现出相应的衰退景象。乾嘉学派在皇朝政权的影响下,回到了传统的中国科技模式和路径,并加大了中西方科技水平的差距,使得18世纪早期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的可能性夭折。

  (5)中国近代师夷长技的理念与实践问题。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处于落后挨打的阶段,到1860年国人自发觉醒的自强运动,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进入到第二波西学东渐的进程。从洋务运动到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时期的教育改革,再到国民政府时期的现代化运行,中国的科技步入了全新的轨道。1916年中国最早成立,并且最有成效的地质调查所等中国科技转型中的实践活动。此时的中国从教育、科研机构、学术建制化、基础与应用科学的建设等诸多实践活动中完成了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和发展。

  (6)中国科技发展的未来与转型问题。近400年的历史轨迹带来诸多的思考和展望,对近现代中国科技转型中出现的问题的讨论及研究,能够推进未来科学哲学、科技史以及诸多学科进一步的研究,并且对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的发展都将带来启示。

  刘大椿教授希望学界对以上六个问题特别是第六个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并对参会所有专家学者表达了诚挚的感谢,期待有更多学者推进这些议题的深入研究。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西学东渐》《师夷长技》出版简介:《西学东渐》和《师夷长技》是刘大椿教授主持的中国人民大学重大规划项目“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的历史轨迹与哲学反思”的学术成果,两书以“西学东渐”和“师夷长技”为主线,刻画了中国近现代科技以及教育转型的历史轨迹,并且讨论了其中的主体、动机、矛盾以及实际运行态势诸问题。刘大椿教授带领团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两部鸿篇巨制。两书编为两卷本“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的历史轨迹与哲学反思”丛书,先后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18、2019年出版。

  (刘劲杨、高艺轩、李健民 供稿)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年第6期要目

  (2020年6月18日出版)

  指示性概念与再识别条件………………………………………………………………..刘晓丹,胡志强

  技术治理与制度道德…………………….…………………………………………………王长征,彭小兵

  论专家体制………………………………………………………………………………………………….张云昊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专业委员会

2019年学术年会暨“易学、工程思维、新经济”

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大学召开

  2019年12月7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专业委员会主办,郑州大学图书馆、郑州大学《周易》与古代文献研究所承办的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易学、工程思维、新经济”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大学图书馆召开。郑州大学副校长韩国河,十三届郑州市政协主席王璋,河南省易经研究会会长于海禄,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董春雨,中央党校哲学部战略研究室主任、中国易学与科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任俊华,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伯聪,太湖书院院长丘亮辉,外交官侣海林等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和讲话。郑州大学图书馆馆长姚武主持开幕式。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专业委员会、郑州大学相关学院的研究生、易学与科学研究人员等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韩国河副校长在致辞中回顾了郑州大学的发展,介绍了郑州大学图书馆的概况。他指出,河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中国易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位置。《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他诚挚地邀请各位领导专家,为郑州大学建设发展多提宝贵意见,帮助郑州大学进一步改进工作、提高水平,助推学校一流大学建设,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王璋主席对参会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指出本次会议的选址好,河南作为八大古都之一,黄帝故里所在地,文化底蕴深厚,更重要的是,易之三圣都发迹于河南,伏羲画卦在淮阳,周文王演八卦在羑里城,孔子作《易传》也在河南。易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东方哲学的源头活水,由此孕育出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会议选址在河南的双一流郑州大学召开,为更好地弘扬易学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另外,本次会议的主题选得好,“易学、工程思维、新经济”,顺应形势,符合潮流。他认为如何使易学穿过几千年的时间隧道为现代人所用,是当代易学专家学者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在报告“学易释医神形统一观”中,对易、医、神形统一进行了深入细致解读,新意多多!

  于海禄会长代表河南省易经研究会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大会的各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衷心的问候,祝愿大会圆满成功!

  董春雨副秘书长指出,易经的合理性问题以及它与当代科学的关系,是易学专家努力的方向,是易学研究必须完成的最重要的基础理论工作。之后,将易经精神发扬光大的实现路径是易学研究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最后,他回顾了易学与科学专业委员会的发展历程。

  任俊华理事长讲解了易学与工程思维的基本特征,他指出易学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实践科学又是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两种典型文化方式在工程思维的理论创建中实现了对话和交融,工程思维凝结了人类的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成为贯穿人类文明史的重要桥梁。并对“《周易》的观象制器说与工程思维”学术报告进行阐释。

  李伯聪教授指出,中国工程哲学发展较快的原因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背景和得到中国工程院的大力支持分不开。本次会议把易学和工程思维结合起来是很好的一个开端,有助于推进我国的易学和工程思维的研究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丘亮辉院长指出,今年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易学与科学专业委员会23周年,他回顾了易学与科学专业委员会成立的缘起和意义。他认为,要坚持用自然科学和现代人文理念整理、重新研究易学的经典,建设现代易学的传统。用现代易学的智慧和工程哲学的最新理念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来研究当代的现实问题,提出中国的一种解决方案,发出中国的声音。

  侣海林女士讲了她与易经结缘的经过,以及她对易经的认识。她认为,易经是佛学、儒学、道学的源泉,易经的学问可以用来荐人、用人和育人,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智慧,是一个集大成的哲学理论,是宇宙自然规律的大道。

  研讨会期间,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易学、工程思维、新经济”进行了研讨。上午,丘亮辉做了题为《工程思维与新经济讨论》的主题报告,他讲解了工程思维的本质、时空特点和基本功能,探讨了易学思维与工程思维的相似性;阐释了新经济的定义、新经济与旧经济的区别、新经济的五大形态、特征和未来;辨析了工程思维与新经济、社会工程与新经济、工程创新与新经济、易学思维与新经济的关系。

  李伯聪讲解了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相互关系。他认为科学的核心是发现,科学活动的产物是科学理论,就本质而言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技术活动以发明为重要标志的结果是专利,在专利期内是专利所有人的私人知识产权;工程活动的产物是直接的物质财富本身。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它们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科学思维、技术思维和工程思维也是有区别的。以科学、技术和工程为不同的研究对象,从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发展出了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都是欧美学者开创的,工程哲学是21世纪中国和欧美学者共同开创的。

  下午,上海无极书院院长、中国易科会副理事长李定和第十三届郑州市政协王璋主席分别做《易学的底层逻辑与系统方法》《运用学易释医的方法 全面理解神形统一观》的专题报告。之后,安阳周易研究会会长、安阳师范学院副教授王志轩,中央党校博士马啸东,宁夏易学研究会理事郭威,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文学院教授鲁庆中、洛阳理工学院图书馆馆长谢琳惠研究馆员分别做了《周易文化典藏馆建设及思考》《邵雍易学的生态维度》《易经与中国现代科学的构建研究》《关于“一画开天”的人类学阐释》《易学与洛学》的报告。

  学术报告阶段,先后由崔波、鲁庆中、李军、丘东、李太生分别主持了专家的报告和闭幕式。崔波做大会学术总结时指出,这次会议起码有以下的特点,一是高端大气,会议规模不是很大,但请来的专家、学者都是国内的知名学者、业界精英;二是内容新颖,围绕我们最古老的经典《周易》所传承的文化根脉,与当代工程思维、新经济之间的关联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内容丰富,精彩新颖;三是晖光日新,泽被后昆,会议当天是大雪节,但天气晴朗,冬日暖阳,大地荣光,必将对易学与科学专业委员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同时,郑州大学哲学学院、信息管理学院的研究生、历史学院的本科生全程参加会议,大家纷纷表示受益良多。最后,崔波对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专业委员会、太湖书院等以及河南省睿腾会议服务有限公司、河南雅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对会议提供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对各位参与会议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促进了易学与科学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易学与工程思维、新经济之间的关联和价值。

  (郑州大学图书馆刘洋 供稿)


董光璧学术思想研讨会发言记录(二)

  王骏:董老师仙风道骨

  董老师,各位嘉宾,很荣幸受任定成教授的邀请参加这个会。跟各位比起来,我觉得我可能和董老师的接触没有各位那么多,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任定成教授当年在北大主持科社中心工作的时候,有时候我陪同任老师去董老师在双榆树的府上,去请教一些问题,大多是董老师跟任老师在聊天,我在旁边倾听。我总觉得董老师仙风道骨,像是从山里出来的,从云里出来的。我对董老师有三个概念,第一个是学者,这一点大家讲的非常多了,其学品、人品都是非常令人敬仰的。学者很多,但董老师是学者中的智者,这个智,或许与董老师长期从事周易研究或者道家研究有一些关联。任定成老师去董老师府上的时候,我在旁边观察,似乎董老师话不多,就是微微一笑,感觉一切都是云淡风轻,好像什么事都不算事。智者往往给人很高冷的感觉,但是我觉得董老师还是智者中的长者,跟董老师接触总让人感觉很温暖,很亲切,虽然话不多,但是让人如沐春风。我觉得学者中的智者就比较少见,而智者中的长者就更难得,所以我觉得,我们晚辈能够有缘跟董老师接触,确实是荣幸。刚才任定成教授介绍,董老师刚过完生日,已经进入新时代了,我们祝福董老师这样的学者、智者、长者,能够健康长寿!

  另外我要顺便说一下,也是跟董老师汇报一下,您刚过完生日,任定成教授再过两天就是生日,所以你们很有缘分,任定成教授也即将进入新时代。我们借这个机会,祝董老师健康长寿的同时,也祝任定成老师生日快乐,也期盼任老师成为学者加智者加长者,像董老师这样的人。谢谢大家!

  刘钢:董老师改变了我的后半生

  我跟董老师的关系,渊源还是比较长的。我记得特别清楚,1989年5月,在任定成老师曾工作过的华中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举办过一次全国科学哲学大会。在会上我结识了董老师,发现董老师可以说是伟大的学者。结识了董老师,改变了我的后半生!

  董老师嘱咐我关注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这为我后来考取金吾伦老师的博士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如果我不会计算机的话我恐怕很难了。我听了董老师的话,回去后就买了台PC计算机!我是学文的,中科院数学物理所(我先前的工作单位,文革期间为6709所)就是专门搞计算机研究的。研究人员见我抱回台计算机,都认为我疯了。学文的弄台计算机回来干什么?可我不搞编程而是应用。几年下来PC机我换了3台。后来考博士生的时候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仅凭这点上我必须感谢董老师,没有董老师给我的点拨,我也不会朝这个方面想。原来搞得很杂,除日常的英文编辑工作外,还有一堆翻译的杂七杂八的事情,从术语学到科学哲学再到李约瑟的东西。

  在那次会上,董老师送给我一本他写的小书,《易图的数学结构》。那本书我到现在都还在看。它写得特别简洁,是从易图入手解释《易经》,不讲卦爻辞的内容。我从这里面汲取了非常多的营养。百经之首《易》为先,《易经》的符号体系,在董老师的书中阐释得非常清楚,尤其是跟现代科学的结合,给我的影响很大。后来我加入国际易学联合会,并成为该联合会的理事,也是董老师推荐的。我沿着易学数理学派,即从董老师那本书介绍的方向,一直走了下来。直到2017年我还在《哲学动态》发表一篇文章,“论先天易图与布尔代数的等价性——从格论的观点看”。从现代计算机基础离散数学的格论分支,为中国古老的先天易图与布尔代数搭起桥梁,如果没有董老师那本书,就没有我今天的工作,就有可能错失这个机会。

  来到北京后,跟董老师谈论最多的是易学,跟金老师就是学习哲学,我两边均受益匪浅。尤其是董老师,虽然我不是他的博士生,但我自己却认为,我是董老师的私淑弟子。我把先天易图与布尔代数的等价证明了,如何再从格论上把先天易图进行推广?我还要继续请教董老师。

  肖显静:董先生学贯中西、研达古今、融合科文、兼备史哲

  首先感谢任定成教授的邀请!我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时间比较晚,认识董先生也比较晚。初次知晓董先生,是通过读他的文章“揆端推类,告往知来──科学的现状和未来”。这篇文章视野广阔、思想睿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与董先生见面的机会多了起来,但直接的接触仍然很少,主要原因应该是我很少做科技史的缘故。不过,先生的文章还是经常看的。记得2010年,由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系领头申报哲学一级学科学位点,作为系主任的我自然参与进去。在确立其中之研究方向时,我系统研读董先生所撰写并发表的文章,发现其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科学思想颇有研究,多有建树,故专设“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科学思想”作为五个研究方向之一。他在这方面的成果典型地体现于“道家文化与当代世界文化观念演革的流向”“论易学对科学的影响”“易道和信息时代”“中国的科学传统和成就及其现代意义”“易学与21世纪的科学”“寻找新科学的种子——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使命”等。

  其实,董先生的研究是多方面的、综合的,概括而言,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学贯中西。这方面典型的文献有“我国古代‘元气论’和希腊古代‘原子论’自然观的差异”“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变过程中的中西文化冲突”“猞猁学社与科学的诞生”“中国科学传统及其世界意义”等。

  二是研达古今,除了出版学术专著《传统与后现代》外,还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如“移植、融合、还是革命?——论中国传统科学的近代化”“当代新道家卡普拉”“新道家与新启蒙运动”“五百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以千年看百年——中国和西方的科学与社会”“‘天人合一’的现代版”“知识创新环境相关的历史检视:启蒙运动、哲学革命和自由主义传统”等等。

  三是融合科文,体现于“《百科全书》、知识结构与现代知识系统──兼论科学与人文结合的理性重建”“科学理性的局限与反科学,伪科学和科学终结论”“科学精神与五四传统”“关于科学人文主义的思考”“科学与伦理学 人类价值的重建”“知识创新环境相关的历史检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

  四是兼备史哲,如文献“恩斯特·马赫:科学家、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定域隐变量理论及其实验检验的历史和哲学的讨论”“时空的物理理论与哲学”“根据A-B实验重评唯能论——兼论自然哲学的本质”“从科学思想的进展看科学哲学的新路径”“20世纪物理学思想的历史透视”等。

  纵向来看,上述董先生的研究特征,体现了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西方,从科学到人文,从科学史到科学哲学的演进路线,也反映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更反映了董先生学术思想的最终旨归,即“揆端推类,告往知来”,为国服务。这点在董先生退休之后的学术思想中体现得尤为强烈,典型的有“信息时代的中国文化战略问题”“中国科学:历史与转型”“二十一世纪的科学与中国”“人类需要共生的生态文明”、“认识文明进化的‘挑战应战’与‘冲突融合’——科学史家董光璧先生访谈录”“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思考”“当代科学的社会危机”等。

  最后祝董老师幸福、健康、长寿!

  周雁翎:董先生对未来社会的强大预言

  今天参加这个会,心情既高兴又有一点遗憾。高兴的是能够在这里再次见到董先生,遗憾的是会上缺少另一个我非常尊敬的人物,那就是金吾伦先生。为什么要说金先生呢?因为我是通过金先生认识董先生的。我记得是在1990年的时候,那是29年前了,我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和任定成老师一起到北京来请教金先生,同时也拜访了董先生,那是第一次见到董先生。当然在这之前,我也读过董老师的几篇文章。

  董先生的著述很多,但与我有关的书只有三本。第一本是《易学科学史纲》,是1993年武汉出版社出版的,我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那时我在武汉出版社工作。第二本书是《静悄悄的革命——科学的今天和明天》,那是1998年,也是在武汉出版社出版的,责任编辑也是我。第三本书是《当代新道家》,是董先生亲手送给我的。我个人认为,这三本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董先生学术思想的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董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科学内容的发掘。大家都知道,搞传统易学的人一般不懂科学,而搞科学的人一般又不懂易学。只有董先生很好地把科学和易学结合起来,对整个易学科学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清晰梳理,写成了一部视角别样的《易学科学史纲》,令学界耳目一新。

  现在,这本书在书店已经买不到了。但是我看到孔夫子旧书网还在卖复印件,这家书店的广告是这么做的:“易学大家董光璧绝版遗著《易学科学史纲》,1993年出版的巨著。”他们不知道董老师现在还活的好好的!然后是对董老师的生平和学术成就的介绍,最后有一个备注:“本书仅售复印件,装订精美,内页清晰,供广大道友学习参考研究之用,售价35元。”

  董先生学术思想的第二个方面,是他在深入研究世界科技史的基础上,对现代科学整体特征的深刻把握,以及对现代科学转向所做出的强大预言,这跟《静悄悄的革命——科学的今天和明天》这本书有关系。董先生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是这么说的:“这本小册子中所要阐明的内容,包括科学的巨大成功与其潜在的危险、社会对科学的挑战与科学所做出的应战、对传统的反叛与对科学精神的持守、后现代科学理性之传统与现代的互补、大科学系统的真理与价值的融合,力图透视出当代科学所蕴含的整体特征。”

  董先生在21年前,对近现代科学思想进行系统研究和梳理后所做出的强大预言,现在正逐渐成为现实,并日益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其中的部分思想被政府作为公共政策运用于国计民生。

  在这里,我又要提到金先生。当时,金先生主编了一套丛书,叫做“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丛书”,其中就包括董先生这本书,还有金先生自己的那一本《塑造未来——信息高速公路通向新社会》。当时,我读金先生这本书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他说,只要点一下鼠标,别人就会把东西送到家里,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金先生当时做的预言现在已经变成了现实。所以说,金先生也好,董先生也好,他们早在20多年前,就能够准确判断当时整个科学领域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科学对社会的巨大影响。

  董先生学术思想的第三个方面,我觉得体现在他送给我的那本《当代新道家》上。他把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科学思想,和当代科学发展的进程紧密结合起来,深刻地阐明了未来“科学向何处去”的大问题。我觉得,这是他前两个方面学术思想的交汇,必然的交汇。在这里,董先生把他对未来科学的思考,终于划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以上足见董先生学术视野宏阔,高屋建瓴,体现了大历史情怀。

  我从武汉搬家到北京,到北京后又搬家了几次,其间扔掉了好多书,但董先生这三本书一直放在我的书架上面。

  洪帆:听董老师的课高山仰止

  董老师好,范老师好。其实我是最没有资格来参加这个研讨会的,因为我入门比较晚,在科学史方面也学习和研究的比较少,但是非常荣幸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听过董老师的讲座,当时给我的印象,高山仰止。我们这些刚入门的学生远远坐在阶梯教室里面听董老师的课,觉得好多东西我们都不太理解,那个时候只是仰慕。在后来学习之后到现在从事一些教学工作,我主要是做科学方法论,教学研究都和科学方法论有关,我逐渐明白董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给我们的那种启示,还有东西方思想交融的思考。在很多人的眼里,总觉得中国传统的东西与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是冲突的,但是董老师在中国传统里面找出来一些有价值的,与科学思想有某种一致性的东西,这是我们可以传承的,能够弘扬。这些东西我们在现在的研究、学习和教学都还在传播,还在努力地探索,这是董老师给我留下的非常深刻的印象。

  李斌:董老师的思想高度、原始创新和人格魅力

  我是2003年入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的,当时董老师还没有退休。陆陆续续地接触董老师,他的文章、著作,以及他的学生王佩琼、罗兴波等,对董老师有认识有体会。总体来说,他是我很佩服的学术大家。

  一是思想高度。我很喜欢董先生的学术思路,中西贯通,注重思想性。就像佩琼老师所说,他关注的不仅是砖块和水泥,更多屋梁和钢筋,这是我喜欢的学术风格。在这方面,我也觉得袁老师的学术风格与董老师也比较近。他有大量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的著作,例如《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也有西方科学史的著作,例如《科学历史的沉思》、《世界物理学史》。

  二是原始创新。他对待传统文化的认识,例如构成论和生成论,儒学与科学,给我很大启发。他的著作《二十世纪中国科学》也因简洁明确,逻辑严谨,给我诸多启发。他的《易学科学史纲》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在看,可惜没有用功,到现在都没有读熟。董先生做学问的全球视野、长时段历史观、以及宏大格局让我非常佩服,用高屋建瓴这个词形容我觉得很恰当,用学术大师来评价我觉得名副其实。

  三是人格魅力。我在读书的时候就听到过,董老师在评职称的时候向后退,不争不抢,等大家评完了,他才评。这就是董老师淡泊名利的表现。董老师对待学生的宽容,我也经常听闻,虽然宽容,但是他对待学术的志向,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必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不仅仅影响着他亲自带的学生,也在影响着我。董老师对待生活的超然态度、对人的温润态度等都给我很大影响,这里面还要感谢佩琼老师,董老师的教益很多都是通过他传导到我这里。

  董先生1981年至1990年在《自然辩证法通讯》上发表了12篇文章。董先生仍然笔耕不辍,笔耕不息,对21世纪的科学文化、生态文明、传统文化、新文明的创造等有很多创新型的见解。刊物是大家应该共同守护的学术平台,希望董先生能够在二三十年后继续给我们刊物投稿。

  我相信仁者长寿,智者常乐。希望董先生在常乐惬意的生活中有新的学术创见,给我们指引方向,引领中国科学史界走向世界,走向新时代。

  胡志强:董老师为我们思考新文明指出方向

  在我们心目中董先生是很有魅力的,讲话很轻松、洒脱,这是他融会贯通的结果,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达到他这种境界的。我跟董老师没有像其他在座的老师那样私下有很多接触,但是对我来说很重要的有两次。一次是1987年,那时候我跟张藜我们还是研究生,当时董老师就在这个院子里面给我们上课,上的就是《易图的数学结构》。还有一次2006年,当时我是在职博士生,在社科院答辩,当时董老师是我们的评委。虽然私下接触不多,但是董老师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说是从事科技哲学和科学史工作的人心目中的传奇人物。我们之所以能够以这个工作为业,确实也是受到董老师和他那一代人的精神感召。我们今天举办学术思想研讨会之前,我也把董老师的一些文章再温习了一遍,给我非常大的启发。董老师是科学史家,他对科学史的研究是从科学史中去发掘文化的价值和文明的价值,特别是董老师在他2000年以后的这些文章里面,他把他整个的学术思想的一些主要线索我觉得也表达出来了。他在一篇文章里面提到的新文明的创造,他提到实际上现在的文明,世界的文明有一种趋同的趋势,这个趋同的趋势很重要的基础就是和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系的,但是文明又面临新的创造,这种创造要以古今中外的科学人文这些不同的思想要素才能够完成新的创造。他身体力行,借用我们中国古代关于易学的思想,关于道家的思想,实际上意在新文明的创造。在有一篇文章里面他谈到新文明创造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个方面就是和自由有关系。他谈到自由是个西方的思想,但是他认为新文明创造里面西方外在的自由要和我们内在的自由有一个新的结合,而这个内在的自由,他是从道家思想开始的,给我们提供非常好的资源。这给我们很深的启发,因为内在的资源,从道家理解的内在资源是西方思想里面,特别是包括柏拉图们的思想是没有的,他们没有把他看成是幸福的境界。董老师搞内在自由,实际上为我们今后的学术研究指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我刚才说的和董老师私下接触不是太多,不是太多的接触里面总是和金老师在一起,刚才周雁翎也提到了,刚才看到董老师一个人来,我非常怀念金老师他们两人在一起非常快乐、和谐的状态。

  祝董老师、范老师健康长寿,为中国的学术发展,特别是新文明的创造为我们要提供更多的思想激励。

  范勤宇:董老师对人宽厚、使人轻松、让你感到很温馨

  在咱们这个学界,他(董光璧)的学术成就都是他独立思考的结果,他是具有批判精神的科学家。

  他在体制外有不少自由科学家、自由艺术家和自由企业家朋友,如诗人范学宜,装置艺术家陈庆庆,剧作家欧伟雄,出版家高邦仁。他鼓励和帮助过的年轻人,都做出了喜人的成就。他做了好多有意义的工作,关注的很多很多。一切有独到思想的,有独立作为的,有想法的,他都去帮助他们。通过各种路径找到他这儿来的,他都帮助他们,提携他们。

  刚才张藜教授说到她跟董老师的第一次接触,研究生入学面试,觉得很轻松。我跟他接触也是这种感觉。40年前,1979年,那时候我们都在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编辑部工作,三年之后他另谋高就了,到中国科学院去了。当时的领导钟老主张我们只做二传手,不许我们搞学术研究。那时候董老师跟钟老有了冲突,他说我们也应该成为专家。钟老想让他做研究会的接班人,他也不愿意,就到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去了,我觉得挺好的。

  对人宽厚,使人轻松,你感到很温馨,在你需要什么帮助的时候不做作,这种性格的人,哪个人跟他在一起都会感觉很舒服。

  董光璧:为创新新文明做好准备

  首先谢谢大家,我很高兴。我说三句话。

  第一句,我很想念大家。因为近些年极少出席学术会议。几天前我给任定成教授发了条微信:好久不见了,很想念。第二天他就约周雁翎教授一起来家看我,并酝酿出这个聚会,让我看到更多的我想念的人并结识了新朋友。

  第二句,过生日要学习爱因斯坦。与爱因斯坦过七十岁生日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我们这次生日聚会缺少了点什么。爱因斯坦七十寿辰时,贺者是以“质疑表示尊敬”,而寿星做“对批评的回答”。

  第三句,告诉大家我在想什么。十多年来我因陪老伴养病脱离了学术圈,了解大家的思想动向主要是通过微信朋友圈。偶尔也参加过一些学术会,那是朋友们拉我出去散心的,很感谢朋友的这种好意。我把孤陋寡闻中的思考说出来,跟大家想的可能不完全一样,期待新老朋友们的批评。

  我的思考越来越聚焦在文明演化的问题,其核心是两个判断,即工业文明和传统文化前景的评断。我的基本的看法是,工业文明因其不可持续性必将被新文明取代,传统文化是创新文明的必要条件。这样的判断是有根据的,就是汤因比的“挑战-应战”说和韦耳斯的“冲突-融合”论。

  我们的国家现在还落后于发达国家,也应该在学习工业文明的同时,为创新新文明做好准备。中华民族要对世界做贡献,就要创造新文明。新文明怎么创造?对挑战做出适当的应战,怎么做叫适当?大家思考,共同选择。

  我的这种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也算我对大家感谢的一种方式,谢谢!


湖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9年年会

暨“新时代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9年12月27日至28日,由湖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主办,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省科技战略研究中心承办,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期刊社协办的湖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9年年会暨“新时代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娄底顺利召开。来自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20余位专家及研究生齐聚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就“新时代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学术年会主题展开交流研讨。大会共分开幕式、学术报告、分组研讨、闭幕式等四个阶段进行。

  大会开幕式由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卫明主持。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刘铁峰代表会议主办方致辞,对湖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年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刘铁峰还向各位与会代表介绍了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基本情况及“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的治校办学理念,并对双方未来的合作交流与协同创新表达了殷切希望。随后,湖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彭富国致辞,并为朱亚宗教授、彭福扬教授、谷兴荣教授、张卫明教授等分别颁发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荣誉会员证书、湖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荣誉正副理事长证书及常务理事证书。

  大会学术报告分为两个阶段,分别由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曾华锋教授和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欧庭高教授主持。大会学术报告主要有国防科技大学朱亚宗教授的《钱学森青年成才的关键因素》,湖南大学欧庭高教授的《技术风险的哲学理路与安全路径》,中南大学阳建国副教授的《道德生物增强与堕落自由》,湘潭大学杨小军教授的《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谢科峰讲师的《辩证的历史观、发展观》,长沙理工大学易显飞教授的《情感增强技术的人文风险解析》,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毛明芳教授的《湖南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重大机遇与政策建议》,湖南师范大学王淑庆讲师的《行动因果知识及其实践特征》等。

  大会分组研讨主要包括一场教师论坛,以及主题分别为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新时代科技创新、科技风险认知的三场研究生论坛。与会专家及研究生共同对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新时代科技创新和科技强国建设、科技领域重大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等科技哲学前沿问题进行了热烈研讨。

  大会闭幕式由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易显飞教授宣读获奖论文,湖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毛明芳教授作大会总结并传达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0年工作会议精神,同时就研究会2020年工作要点作出展望。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大会暨2020年学术年会征文通知(第二轮)

  2020年是革命导师和自然辩证法创始人恩格斯(1820.11.28—1895.8.5)诞辰200周年,为此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会将2020年确定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界的“恩格斯年”,并举办一系列纪念和学术研讨活动,包括征文、研讨、展览、编辑出版以及相关的纪念活动等。根据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0年工作计划,纪念大会与学术年会合并举行,研究会将于今年在北京举办“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大会暨2020年学术年会”。会议将围绕主题“恩格斯与自然辩证法”设置13个分会场,现向学术界公开征集参会论文。

  一、会议时间、地点

  时间:2020年秋季(根据疫情情况确定时间后发第三轮通知),2天会议。

  地点:北京

  二、会议主题:恩格斯与自然辩证法

  三、分会场设置:

  第一分会场:马克思恩格斯与当代中国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学术研讨会

  承 办:科技哲学史专业委员会、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联系人:孙涛 13511012864,ys77878@163.com

  第二分会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文本创作传播和新时代自然辩证法发展学术研讨会

  承 办: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

  联系人:范雅捷 18811451798,fanyajie2009@163.com

  第三分会场:自然辩证法教育暨科学精神传播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

  承 办:教学与普及工作委员会、保卫科学精神工作委员会

  联系人:王娜 13911995538,wangna@buaa.edu.cn

  第四分会场: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与技术哲学及其STS学术研讨会

  承 办: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科技与社会(STS)专业委员会

  联系人:陈红兵 18602438501,Chenhb2066@126.com

  陈佳 13804216640,neuhenjia@163.com

  第五分会场:恩格斯与科学精神、科技伦理、科技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

  承 办: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专业委员会、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

  联系人:于雪 13889644025,yuxue526@126.com

  夏劲 13071267636,xiajin688@163.com

  第六分会场:自然辩证法与新冠疫情后的哲学治疗学术研讨会

  承 办:思维科学与认知哲学专业委员会

  联系人:黄传根 18811350369,zhengfa4204@163.com

  第七分会场:自然辩证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研讨会

  承 办: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

  联系人:王天民 13621123631,wtm@bnu.edu.cn

  第八分会场:《自然辩证法》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解读学术研讨会

  承 办:自然哲学专业委员会、生态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

  联系人:陆群峰 18257283602,luqunfeng2012@163.com

  吴建国 18883769960 wujg699@njupt.edu.cn

  胡春立 18501153500 642434195@qq.com

  第九分会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

  承 办: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联系人:周国文 13522637012,guowenzhou@126.com

  王小伟 17701159108,Xiaowei_beijing@163.com

  第十分会场:医学辩证法研究的历史及其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

  承 办: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

  联系人:唐文佩 13810493390,tangwenpei@bjmu.edu.cn

  第十一分会场:休闲哲学与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基础学术研讨会

  承 办: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

  联系人:马惠娣 15611714462,mahuidi@china.com

  第十二分会场:创新驱动与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

  承 办:党校系统专业委员会

  联系人:付立 13521463736,2006fuli@sina.com

  第十三分会场: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工程、医学与辩证法

  承 办: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黑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联系人:谢咏梅 18910826791, yongmeixie@sina.com

  四、征稿说明:

  1.请根据论文内容按分会场议题投稿,将论文(全文或摘要)、参会回执同时发送至分会场联系人邮箱,并注明会议名称和分会场。

  2.论文入选后会务组将发正式邀请函,论文格式参照《自然辩证法研究》论文标准规范。

  五、相关费用:本次会议不收会务费,参会代表的交通费和住宿费自理。

  六、联系方式:

  1.投稿事宜请联系各分会场联系人

  2.总会秘书处 010-68598474,62142487,Email:zrbzhf@vip.sina.com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2020年5月8日


“动植物疫情与科学·文明”研讨会

会议通知(第一轮)

  尊敬的专家学者:

  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和全球造成了巨大冲击,与此相关的动植物疫情(例如2018—2019年爆发的非洲猪瘟等)也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此,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农业哲学专业委员会、农业高校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决定共同举办“动植物疫情与科学·文明”研讨会,邀请学界同仁共同探讨动植物疫情与科技发展、生产方式、文明模式等的相互关系,研究控制动植物疫情的现实路径。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欢迎学界同仁参会。

  一、会议议题

  (1)动植物疫情与科学技术发展;

  (2)动植物疫情与自然生态健康;

  (3)动植物疫情与人类文明转型;

  (4)动植物疫情防控中的科技治理与伦理;

  (5)生物安全的有关问题;

  (6)其他相关论题。

  二、会议组织

  主办单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农业哲学委员会、农业高校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农业伦理研究中心

  三、会议时间:2020年7 月(根据疫情发展状况,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四、会议地点:南京农业大学翰苑宾馆

  五、会议征文

  请拟参会者紧紧围绕会议议题撰写论文,并于 2020年6月15日前提交论文全文或发言摘要、题目电子稿;论文入选后会务组将发正式邀请函。

  投稿邮箱:liuzhanxiong19@njau.edu.cn

  六、费用说明

  本次会议不收会务费,不安排接站,参会人员食宿交通费用自理。

  七、会议联系方式

  刘老师:18115160559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农业哲学委员会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农业高校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

  2020年3月15日


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与重大疫情

——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第18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会议通知(第一轮)

  2020年是自然辩证法创始人恩格斯(1820.11.28—1895.8.5)诞辰200周年,新年伊始,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的肺炎疫情在国内外迅速蔓延,全球各界人士都在为抗击新冠肺炎贡献自己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关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的防控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探究和反思。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关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关于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自然辩证法“为国服务”的宗旨,“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与重大疫情——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暨第18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将于2020年秋季(视疫情稳定后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在某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待定)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CSPT)、东北大学主办,由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承办。

  一、会议主题: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与重大疫情

  ——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会议议题包括: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技术哲学审视;

  2.国外自然辩证法与技术哲学前沿问题研究;

  3.新时代中国自然辩证法与技术哲学的理论创新;

  4.自然辩证法与技术哲学的教学与普及;

  5.新冠肺炎疫情的自然辩证法审视;

  6.应对重大疫情的技术支撑能力研究;

  7.国内外重大疫情的科技、经济、社会(STES)研究;

  8.重大疫情与自主创新、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国家;

  9.重大疫情与技术教育创新研究;

  10.其他相关议题。

  二、会议论文和回执

  提交的论文不超过8000字,并且附有300字的内容摘要。论文应该标明拟提交的分组会议。

  论文后面附作者简介(包括姓名、职务职称、工作单位、联系地址、电话、邮箱等)。

  请拟参会者于2020年5月1日前提交参会回执,6月30日前提交参会论文和摘要,论文入选后会务组将发正式邀请函。

  论文格式参照《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的论文格式,论文和回执发送至邮箱:chenhb2066@126.com;ddchenjia@126.com

  三、会议费用

  每位代表交纳会务费500元(人民币),研究生免费,住宿及交通费用自理。

  四、会议时间地点:

  1.时间:2020年秋季(视疫情稳定后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2.地点:某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待定)

  五、联系方式:陈红兵:18602438501电子邮箱:chenhb2066@126.com

  陈 佳:13804216640 电子信箱:ddchenjia@126.com

  主办单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

  东北大学

  承办单位: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


“自然辩证法与延安精神”学术研讨会通知

  伟大导师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之际,人类遭遇到新冠肺炎意想不到的侵袭和威胁。为更好地纪念恩格斯,以便挖掘和运用其思想智慧认识、理解和防控人类面临的重大灾难,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陕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自然辩证法与延安精神”学术研讨会定于2020年秋季(根据疫情情况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在西安召开。

  一、会议主题:自然辩证法与延安精神

  二、主要议题:

  1.自然辩证法与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2.新时代延安精神的解读与自然辩证法;

  3.自然辩证法与重大风险的防控;

  4.延安时期疫情防控的检验与启示;

  5.自然辩证法为国服务传统与延安精神;

  6.自然辩证法与当代生态马克思主义;

  7.其他与本次主题相关的选题。

  三、征稿说明:请将参会论文(全文或摘要)和参会回执发送至zrbzhf@vip.sina.com,论文格式参照《自然辩证法研究》论文标准规范。投稿时请注明会议名称。

  四、相关费用:本次会议不收会务费,参会代表的交通费和住宿费自理。

  五、会议地点:西北工业大学翱翔国际会议中心。

  六、联系方式:丁予聆 010-68598474, Email:zrbzhf@vip.sina.com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陕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0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