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创新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4月19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中国科学报社联合主办的“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创新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于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正式举行。本次研讨会聚焦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这一主题,旨在通过跨学科对话,激发思想共鸣,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新时代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金涌以《科学家素质浅析》为题,指出科学家的任务是认识自然规律、创新发展科技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且需要具备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等能力。与此同时,教师除了注重传授学生创造能力,还要注重对其科学家精神建设,发挥应有的道德操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麒做了《弘扬科学家精神,促进创新创业》的报告。他结合自身实际,强调科研创新要促进创业并实现产业化,并深情表示:“科学家要敢于与强者竞争,要为国家强大而奋斗,把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相连。”
在专题研讨环节,四位自然辩证法领域专家进行了发言。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刘孝廷认为,科学不是名词而是动词,他以海德格尔等观点引出科学精神即希腊形而上学精神,提出应建立智慧或精神科学,让科学回归人文,开展新的精神实践运动;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增一通过团队承担的研究课题和国科大实践课,生动展示了如何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推动创新文化理论成果落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姚大志从战略科技人才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战略科学家的概念与成长路径,对战略科学家的议题注入多元化理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娜则综合科学社会学、科学实践哲学角度,归纳总结了科学家精神具有“人格性、在地性、教育性”三大特性。
会上,各位专家围绕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中国科学报社编委会主任刘峰松表示,科学精神的弘扬、科学思想的传播、科学方法的倡导,都离不开科学家从事具体科学探索实践活动的过程。通过生动讲述科学家在科研工作中的感人故事,既可以有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也可以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有效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刘亚东表示,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创新文化建设,对于科技发展意义重大。他希望,以此次研讨为契机,建立科学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两支队伍常态化的对话机制,并能延伸出更丰富的活动形式与内容。
最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崔伟奇在总结中提到,本次研讨会充分聚焦了科学家精神,尤其是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建设,涵盖了多重角度,层次丰富。未来,应坚持创新、强化竞争意识,充分推动人文与科技发展相结合。
(中国科学报社记者 蒲雅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