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 学术平台 > 学术动态

探索人文经济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首都人文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决策咨询沙龙综述

发布时间:2024.07.11

2024630日下午,“首都人文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决策咨询沙龙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大厦举行。本次活动由北京市科协前沿科技伦理与公共政策智库基地、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协办。来自首都高校、科研机构和党政部门的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沙龙活动。

沙龙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传播与人文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林坚主持。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劲杨在致辞中强调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在决策咨询服务中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合作平台,促进学界、业界及各领域的专家互动,为北京市的科技和人文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沙龙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大厦举行

总结经验,寻找结合点,把握着力点

林坚研究员首先发表题为“首都人文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的报告,重点探讨了北京在发展人文经济与新质生产力方面的策略与路径。他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时代意义,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人文经济。要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探讨如何将人文经济与新质生产力有机结合。他梳理分析了苏州和杭州的成功经验,认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结合方面有六个特点:以文化城,城以文兴;古城新生,固本开新;古今一心,开放包容;创新驱动,深度融合;崇尚实业、精益求精;系统统筹,以文塑城。他解读了杭州人文经济发展的密码:注重以文化物,“文化名片”成为“经济品牌”;突出文化含量,“经济品牌”成为“人文标识”;“义利并行”,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强调人文情怀,以城市气质塑造经济业态;以人为本,以人文特色带动城市发展;开发“文化优享”,通过城市高质量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杭州通过打造文化名片,如西湖文化景观、宋城等,将文化含量融入经济品牌,并实现了产业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的融合。认识人文经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人文经济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形态,也就是“人民经济”;人文经济是“文明经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经济形态;人文经济是“共享经济”,是追求共同富裕的经济形态;人文经济是“绿色经济”,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形态。新时代人文经济实践,与高质量发展相伴随,要注意以下方面:经济与文化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融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互补,经济建设与制度建设并举,人与自然的和谐,科技创新与文明进步的同行,坚持系统观念和思维: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结合。他强调人文经济赋予经济发展深厚的人文价值,注重人文与经济的相互激荡、彼此生发。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应突出首都特点,充分发挥其科技资源、人才和教育资源的优势,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形成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北京市应重点关注智能科技、航天体系建设和绿色产业发展,推动数字科技与绿色科技的融合,构建具有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高科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北京应提前布局,统筹规划,强调系统思维和观念,整合各方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科协前沿科技伦理与公共政策智库基地主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发展学院教授李建军认为人文经济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经济状态,注重人文关怀和温度;结合文化赋能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案例阐述人文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首先,他认为人文经济是一种富有人文精神和人性关怀的高阶经济现象和形态,代表着后小康社会经济文明的新形态。在解决温饱问题后,人们对农产品生产的文化认识越来越重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地方产业发展中的同质化竞争和内卷现象变得严重,导致优质农产品难以卖出好价钱,因此,许多企业家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文化赋能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举例来说,内蒙古的敖汉小米通过挖掘当地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功提升了品牌价值,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四川雅安的姜氏藏茶,以其作为地理标识产品而独有的地理生态和文化渊源而声名远扬,其价格显著高于其他普通茶叶,充分体现了文化赋能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其次,他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动力是科技创新,颠覆性创新和前沿技术突破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但我们在讨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需要高扬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让新质生产力真正有益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现。科技创新不仅要注重技术突破,还要关注科技伦理和社会责任,确保科技向善。最后,他强调说,发展人文经济和新质生产力都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打造新文明形态的重要机制。北京作为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应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科技资源,推动人文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他强调人文经济的重要性,指出发展人文经济和新质生产力,要避免一刀切的政策,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释放民间需求和创造力,推动经济与人文的协调发展。

      

主题报告:林 坚(左)                                                       李建军(右)

聚焦问题,整合资源,推进科技、文化与经济的深度结合

在评议和讨论环节,十余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主报告和沙龙主题积极发言。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徐国宝强调,人文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密不可分,二者具有互生共进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其内在逻辑,促进其共同发展。他建议借鉴苏州、杭州、福州等地的成功模式,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可行途径,推动北京乃至全国的高质量发展。他强调科技伦理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性,建议通过制度建设和深化改革以确保科技向善,以人为本,并通过相关的体制机制释放全民族的创造创新活力。发展人文经济和新质生产力都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善于从整体和长远着眼思考问题,善于总结不同发展模式,根据本地历史、现状、空间和潜力,精准施策,有效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徐国宝(右2)、刘劲杨(右1)等评议

原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研究室主任王宏家指出,人文经济和新质生产力是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需要聚焦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他认为,应明确界定研究对象,无论是物质层面、文化层面还是思想层面,都应有清晰的聚焦点。他认为北京需要在文化经济领域选取具体的研究方向,聚焦几个关键问题,以取得实质性成果。需要进行资源整合,例如中关村的发展得益于集中了全国的科技资源,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了快速发展。北京应借鉴这一模式解决条块分割的问题。他说,深圳从无到有的文化建设和济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都可以为北京提供借鉴经验。

对外经贸大学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许伟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因地制宜实干巧干,要重视通过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老工业城市要重点发展新型制造业,如江苏徐州等老工业城市需要将先进生产和制造业作为重点。他指出,湖南省将湖湘文化和红色文化融入先进制造业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因地制宜的体现。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抓住绿色发展这一基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应对科技进步和产业迭代升级的需要,生产关系的改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保障,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解除制约双循环的各种障碍,真正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永乐,从特殊性和一般性方面阐述了人文经济的特点。人文经济的提出是因为当前经济发展面临换道问题,包括疫情影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等。人文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新形式、新方法,比较而言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高阶性。他通过回顾和比较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多种经济形态,指出人文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一种高质量、具有高难度和高挑战性的形态。与以效率为先的市场经济不同,人文经济更注重人的舒适和全面发展。人文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关注社会各阶层的需求,倡导善的社会治理和现代文明的运用。他认为,北京作为首都,应从历史文化积淀、人的素质、政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等方面入手,推动人文经济发展,确保各阶层人群都能各美其美、享受经济发展红利。发展人文经济要切合自身实际,要深入反思,真正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求,要用现代文明来治理,倡导充满善意的自由表达。他强调人文经济需以人为本,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关注社会各阶层需求;人文经济必须着眼于高质量发展,面临发展阶段上的高难度挑战,要有新办法、新手段。

中国老教授协会校企合作委员会副主任刘雄,探讨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及其背后的因素。他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涉及科技、人文和方法论等多方面内容,人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以人为本是关键,并强调生产力的本质在于老百姓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老百姓的主动性是生产力的核心,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遵循客观规律,完成公平分配机制。他认为,北京的定位应以政治、科技创新、文化、国际交往中心为基础,进行人文经济建设。人文经济建设应具有深层次的理论基础,而不是表面的装饰品,要尊重客观规律,倡导每个人的良知和责任感。他呼吁通过反思和自我认知,推动人文经济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进步。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研究员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果,要发挥北京作为文化和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她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质生产力理念一脉相承,认为需求侧是快变量,而供给侧是慢变量,而需求侧已经发生根本变化,需要改革,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而新质生产力致力于高质量发展,是改革的关键,其关注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尤其是在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领域,需要实现绿色发展和技术进步。她强调人文经济中需要打通两个环节:一是科技产业与金融的循环,二是科技人才与教育的循环。

刘劲杨教授从系统论的视角探讨了人文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他认为,在复杂系统中,除了顶层设计,还应更多地激发系统的自组织的自生长机制,以实现系统更强的可持续性和创造力。面对社会经济复杂问题的挑战,单一的方法或“一刀切”方案过于简单化,难以解决复杂问题。人文经济应注重个性化和创新发展,以更灵活、更适应、更丰富的政策设计和管理激发底层活力,促进民生经济和社会创造力的发展,应地制宜,发展出多样的人文经济样式。此外,经济与人文项目应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经济发展需要人文关怀,人文项目需要考虑经济可行性,要避免表面化装饰,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实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共赢。他建议以系统观念和方法推动人文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创新。

在讨论中,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杜心蕾博士认为,北京的政治功能和特殊性使得直接类比其他城市(如苏州、长沙)的经验有难度,国博和故宫可以结合人工智能科技大胆开发人文产品或文化创意产品,实现人文、科技与经济的深度结合,发展人文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博士生冉艳月指出,苏州的文化与经济融合是一个成功案例,北京应借鉴并结合自身实际,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她认为,技术发展需要科技伦理和可靠数据,以人为中心。建议通过科技与文化资源整合,发扬北京的传统文化,利用文旅大模型和人形机器人增强游客体验,在科技创新中融入人文精神,实现全面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张倩特别关心人文经济和新质生产力是否能为普通老百姓带来好处,如何使底层老百姓受益,比如提供劳动岗位等;建议加强科普教育和技能培训,让新质生产力真正使老百姓受益。

                                           参会人员进行热烈讨论

在此次沙龙活动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人文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行了热烈讨论,并针对首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专家的真知烁见让沙龙活动在充满智趣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供稿: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