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世界环境哲学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
在太原顺利召开
环境与哲学的会聚,跨越国界与文化,会通中西与古今。经过近一年的精心筹备,2024年9月15日—16日,第一届“世界环境哲学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暨生态伦理学教材编撰研讨会在千年龙城山西太原顺利举办。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国内外30余家大学及科研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与会学者聚焦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与观念变化,从环境哲学、生态伦理、科学哲学等方面展开了深刻的研讨与交流。
本次论坛是由中国自然辨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编辑部、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茶文化工作委员会主办,由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论坛以“世界环境哲学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进一步增进对当今世界环境哲学的探讨,强化不同生态文化间的生态共识,共同探索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在哲学伦理学的有效路径。
在研讨会开幕式,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理事长李闽榕、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亚东、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改萍等分别代表主办单位及承办单位致辞。李闽榕理事长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中国环境哲学伦理学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等角度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实践做了高屋建瓴、热情洋溢的致辞发言。李理事长认为世界环境哲学的新面向是一条既遵循自然规律又彰显人类智慧的发展路径,深刻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伦理学文核心理念,刘亚东副理事长认为本次会议以“世界环境哲学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大而紧迫的主题具有深远意义,这不仅是自然辩证法学术研究的前沿课题及理论阵地,更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深刻哲学反思与积极环保行动。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以环境哲学伦理学的新思想在观念层面支撑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赵改平院长认为本次会议恰逢其时,热烈欢迎众位专家学者光临山西,认为大家的丰厚学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方案和世界智慧。此次研讨会开幕式及第一场主旨报告环节由北京林业大学周国文教授主持。周国文教授对参与本次论坛活动的各界专家和青年才俊表示由衷地欢迎。他提出环境哲学伦理学是跨越国界的哲学伦理学,不仅着眼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构建,更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观念的力量。杨通进教授主持了研讨会第二场主旨报告环节。
在研讨会主旨报告环节,清华大学研究员卢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教授叶平、英国卡迪夫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罗宾·阿提菲尔德Robin Attfield、广西大学教授杨通进、国际环境伦理学会副会长,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教授凯蒂·迈凯珊Katie Mcshane、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周国文、西北大学教授谢阳举、北京大学教授徐春、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副秘书长朱泓宇、东南大学教授刘魁、东南大学教授陈爱华、美国纽约大学教授戴尔·贾米森、美国俄勒岗州立大学教授艾伦·汤普森分别作了主旨报告。
清华大学的卢风研究员围绕“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角度,讲述了未来环境哲学伦理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叶平教授发表了“近40年中国生态哲学理论的结构、历史逻辑和未来发展动态”主题报告,梳理了近些年来中国生态哲学的发展脉络,为学界后来者发展传承中国环境哲学伦理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罗宾·阿提菲尔德通过视频发言的方式就“全球变暖和全球合作”这一主题发表演讲,旨在呼吁世界各位专家学者关注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空气污染这些问题的紧迫性,和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广西大学杨通进教授做了关于“全球气候正义的困境与出路”的专题报告,从制度和观念层面对全球气候正义的出路做了详细的哲学分析。科罗拉多大学教授凯蒂·迈凯珊教授以“Overlooked values in discussions of climate change”为题从人类福利、政府、文化损失等多角度讲述了气候变化论中被忽视的价值,强调人类既需要面包也需要玫瑰。
北京林业大学周国文教授就“世界环境哲学的理论线索及观念特征”为主题,从5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世界环境哲学的主要内容、框架视野,进一步厘清地球家园的绿色价值谱系,提倡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生活之美的新生境哲学。谢阳举教授围绕现代生态文明思想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老子和庄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培植而来的的,进一步论证了中国生态文明的一脉相承性。徐春教授阐释了生态文明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从多个方面理解现代生态文明是人类对自然关系螺旋上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阶段其本质是以生态学和生态哲学为思想的指南,既具有现代性也具有后现代性。
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朱泓宇副秘书长详细介绍了协会近期筹办的生物多样性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的设立宗旨、工作内容、合作单位、未来走向,并介绍了国家(武汉)绿色低碳产业例如新能源汽车,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生态集群的基本情况。为学者和政府之间搭建桥梁,是未来环境哲学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媒介。刘魁教授发表了关于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视域下“环境”概念内涵反思的重要演讲,不仅阐释了环境的概念,而且从这个基础出发进一步构建中作自主知识的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陈爱华教授作了题为“生态伦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何以可能?”的主旨报告,从解析生态、伦理、生态伦理、思维方式这4个概念的基础上去探索生态伦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具有的特点以及重要性。
下午,研讨会专题报告环节由叶平教授主持。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研究员路强、海南医科大学教授邹庆华、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冯钦忠、兰州大学教授尚占环、兰州大学教授肖洒、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黄晓红、江南大学副教授孙越、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马成慧、山西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王继创、杭州师范大学陈杨、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副教授迟学芳分别做了专题报告。
路强研究员从“暗黑生物学”的观念出发,把自然现象细化,反思咱们用所谓的人类视角看待生态环境可能具有局限性,提倡把自然价值具象化从而进一步的推进环境伦理学的研究。邹庆华教授从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治理的优化路径,包括革新理念、社区居民对生态项目的广泛参与度、共治共享等路径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冯钦忠教授从学科教育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在授课过程中的方法和问题,提出环境哲学教材教学的参考价值,以及着重培养学生作为未来科学家的生态良知。
尚占环教授作了题为“像草原那样思考:祁连山瓦日尕村生态建设的生态伦理学启示”的主旨报告。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恢复祁连山瓦日尕村草原退化为典型案例,引用国外补播技术,对当地草原草本植物的驯化进行草原修复,进而结合生态改良主义,以及传统知识使用的智慧修补方式,充分体现了“像草原那样思考”生态伦理,令人受益匪浅。肖洒教授用K/2原理解释了为什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如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逻辑斯蒂种群增长模式和库兹涅兹曲线阐释了环境承载力K到达一半的时候,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马成慧副教授报告主题是关于“诗意栖居”,从审美的角度批判和反思人类中心主义,并提出审美教育的重要价值。黄晓红副教授作了题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主旨报告。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人口增长与环境伦理的关系问题。孙越副教授作了题为“中国生态治理现代化的体系建构研究”的主旨报告。提出中国生态治理现代化的体系如何建构这一重要问题。王继创副教授报告了黄河治理的人文关怀与生态智慧,提出黄河不仅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更在其漫长的治理历程中,展现出了对人与河流关系的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陈杨老师追根溯源研究“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发展”理念的异同。指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近代源流与中国道路的关系。迟学芳副教授从海洋的角度,提出像海洋那样思考,海洋生态保护恢复的时代背景与重要价值,初步提出海洋文明社会科学、文化学、运动学、动力学等基本概念,呼吁多学科交叉专家共同探讨提供不同的思路和视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主编朱凯主持了研讨会的青年论坛,期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黄春桥、杭州师范大学讲师余怀龙、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耿奖研、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毛聪颖、台北中央大学哲学博士罗嘉容、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左露琼等青年学者也做了环境哲学伦理学相关课题的发言。会议持续设立青年论坛为国内的青年学者提供一个跨界交流、学习共享与经验交流的学术平台。
本次研讨会提出了促进世界环境哲学发展与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十点倡议。会议现场学术观点纷呈、氛围热烈,与会专家的真知灼见激发了生态智慧新思维,其所展现的生态伦理之理论与实践融通为世界环境哲学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塑以及扎根中国本土化理论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大家一致认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与世界环境哲学有着相同的精神取向,应该在更高维度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观念传播,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会专家共同表示要将世界环境哲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活动高质量地持续进行下去,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环境哲学伦理学系统地发展到更高境界。
(司家乐 周毅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