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 学术平台 > 学术动态

第一次全国设计哲学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2024.08.08

2024年7月27日-28日,第一次全国设计哲学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江海智慧安全应急联合实验室联合主办,北京首都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工程研究中心、安徽大学哲学学院、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编辑部协办。本次会议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举荐下,已经被中国科协列为全国性重要学术会议。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天津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山西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内蒙古科技大学、安徽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吕梁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宁波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全南大学、名古屋大学等国内外29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会议。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伯聪主持。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高随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亚东,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合分别致辞。

 

李伯聪教授主持开幕式

高随祥表示,二十多年来,在李伯聪教授的带领下,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哲学以及“跨学科工程研究”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得到国内外学术界乃至工程界的广泛认可。面对当前全球创新浪潮此起彼伏的大格局,设计哲学研究对于我国设计创新能力的提升、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设计哲学研讨会的召开,有助于搭建一个高水平交流平台,促进设计界与哲学界的深度对话与合作,共同推动我国设计哲学的繁荣与进步。

高随祥教授致辞

刘亚东指出,中国工程哲学发展诠释了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的优良传统,同时也为中国自主哲学话语体系和中国自主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一个示范。作为一个跨学科领域,设计哲学不仅关注设计的技术层面,更关注设计所承载的经济、社会与人文价值。我们要不断探索如何在新技术、新材料、新观念的推动下,推动设计创新,提升设计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保持对人类需求和社会责任的敏感性期待这次研讨会能够推动设计哲学在新时代的发展与创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工程哲学的发展,支持设计哲学的发展。

刘亚东副理事长致辞

刘合指出,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之所以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创办了这个系列性“全国设计哲学学术研讨会”,不仅是因为设计在工程创新中占据着桥头堡地位,而且还因为设计远远超出了工程领域,几乎到了无处不在的地步。本次会议能够成功召开,反映了社会各界对推动设计哲学理论发展和提高设计实践能力的共同意愿。本次会议在工程哲学发源地中国科学院大学召开,标志着工程哲学的一次再出发。

 

刘合院士致辞

开幕式之后,来自工程界、设计界、产业界和哲学界的17位专家学者围绕设计哲学相关议题进行了大会报告。

大会报告第一时段由高随祥教授主持。刘合院士作了题为“智慧油田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模式的思考”的报告。他指出,智慧油田的设计和管理充分体现了“局部与整体”、“普遍性与特殊性”、“继承性与创新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基本哲学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地认识、验证和深化,真正处理好这些复杂关系,进一步总结和提升,才能真正形成高效管理策略。李伯聪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设计哲学:哲学研究的新领域”。他提出,设计哲学是一个意义和影响巨大的哲学研究领域,涉及许多重要的现实问题、理论问题、战略问题、哲学问题,工程界和哲学界必须跨界合作,在设计哲学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果。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正高级工程师张福明作了“冶金工程设计演化探索的回顾与哲学思考”报告。他指出,传统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忽视对全流程设计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层次性,而现代钢铁冶金工程的动态精准设计,突出“流”、“流程网络”和“运行程序”三个要素的设计,注重流程网络的构建与优化,注重流程整体动态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高效性。

大会报告第二时段由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王前教授主持。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贾阳研究员作了“从玉兔到祝融”报告。他讲述了月球车与火星车的设计过程,介绍了研制过程中攻克的关键技术,以及试验验证、执行任务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展示了他作为设计师的心路历程。安徽省综合交通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杨善红作了“引江济淮通航渡槽水桥工程设计哲学与应用”报告。他基于自身体会,解释了在少知未知现状下如何运用哲学思维,将复杂问题总体化、将少知问题概念化、将概念问题分解化,最终完成创新性的引江济淮渡槽水桥工程设计。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王峰教授作了“中国城市公共艺术与数字创新”报告。他结合相关研究和案例,探讨了在当前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促进公共艺术作品在城市、建筑、空间、生活等多个层面与数字艺术的协同创新,通过设计驱动艺术与科技相融合以更好地塑造中国城市形象。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高随祥教授作了“运筹学与设计科学”报告。他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探讨了设计科学相关概念,并分析了运筹学在设计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会报告第三时段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王楠教授主持。大连理工大学王前教授作了“心脑协同的设计:负责任创新的中国文化进路”报告。他从“用心”认知和“动脑”设计相协同的理念出发,探讨了如何在设计中贯彻“顺应自然”、“以道驭术”、“深度体验”与“巧夺天工”等原则,实现负责任创新,并弥补西方学术界在设计研究上的不足。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邓波教授作了“论设计的创造性本质”报告。他认为,正由于人工物的“结构”、“功能”、“形态”之间不存在先天的逻辑必然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具体的、历史的过程中通过设计创造性地建构起来。设计在存在论上以“被动-主动综合”的机制发生作用,通过三条基本设计路径,创造出人工物丰富多样的存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梁军教授作了“工程设计活动的主体系统及其价值博弈”报告。他指出,工程设计活动的主体不仅仅表现为显性的技术设计主体,而且潜藏着体现工程社会属性的隐性的社会设计主体,从而构成一个显性和隐性交互影响的复杂的主体系统;现实的工程设计方案是各个工程主体价值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北京协和医学院张新庆教授作了“临床诊疗方案设计的哲学反思”报告。他指出,临床诊疗试验设计方案应在互尊、互信、平等的理念指引下,促进研究者与患者、伦理委员会、申办方、监管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应当制定科学又严格的受试者入组和排除标准,对严重不良事件有预判和应对措施,实现试验风险的最小化。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范春萍教授作了“退役设计与工程可持续发展”报告。她指出,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应该以可持续的“退役”收尾,在建设工程和制造工程中探索循环态的资源工程;实现循环甚至闭环,是退役设计的目的,也是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底层逻辑。

大会报告的第四时段由邓波教授主持。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颉建新以“典型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案例的哲学研究”为题进行报告。他结合京唐钢铁厂相关案例,阐明了如何运用哲学思维方法,对炼铁-炼钢工序界面衔接运行技术铁水罐运输模式进行优化设计。中山大学(珠海)潘恩荣教授在题为“人工物设计之道”的报告中提出,通过与“道”家思想对齐,可以发展出一种“设计之道”,这是一种关于“留白”技术的技术知识论反思进路,也是一种关于AIGC 技术的设计哲学理论与方法。安徽大学王金柱教授以“设计现象学考察”为题进行报告,他将设计意向性描述为相生、人化、物化、相成四种图式,从而使设计从遮蔽状态,通过身体生成、工具制作、身体延展、人物共生四种方式得以显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王大洲以“超越‘难问题’:设计哲学新思维”为题进行报告。他试图颠覆荷兰学派关于结构/功能问题的基本认识,提出一种自然主义-历史主义的设计哲学思路,以阐明现实世界中的设计过程、演变着的设计传统以及设计之新颖性的来源。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徐国平以“深中跨海通道集群工程规划设计哲学内涵”为题进行报告。他认为,深中通道作为超级集群工程,其规划设计遵循了三个方面的原则和思路:一是超越单体工程思维,树立跨领域、系统化设计理念,从单一个体思维向群落思维和复杂思维转变;二是突破传统思路,要“想”的到,但更要考虑“做”得到,施工技术的可靠性是确定设计方案的前提,强化设计、施工在设计阶段的联动;三是综合协同桥、隧、水工、疏浚、装备、新材料等各专业的优势资源,寻求工程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案。

大会报告之后,会议还组织了5个分会场共50个学术报告,主要涉及设计哲学基本理论问题、工程设计哲学问题、工业设计哲学问题、建筑设计哲学问题、艺术设计哲学问题、设计创新的跨学科研究、设计哲学与设计教育问题等重要议题,充分展示了相关学科领域关于设计哲学的独特认识,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闭幕式由梁军教授主持。王大洲教授在会议总结中指出,这次会议搭建了一个跨领域交流平台,工程师、哲学家、艺术家同台对话,互动踊跃,精彩纷呈,富有启迪,是我国设计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工程哲学的一次再出发,标志着设计哲学学术共同体的初步形成;展望未来,设计哲学大有可为,前景远大,期待有更多设计实践者和设计理论研究者加入这个共同体,共同将设计哲学推向新的高度。

王大洲教授进行会议总结

据悉,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于2005年成立以来,紧密联系和配合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共同开展有组织的、系列性的工程哲学研究课题,发展出了包括工程-技术-科学三元论、工程本体论、工程演化论、工程方法论、工程知识论在内的“五论”体系,初步形成了工程哲学中国学派,在国际上可谓独树一帜。多年来,工程哲学专委会还携手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主办两年一次的“全国工程哲学学术会议”,促进了工程界、哲学界与其他各界的跨界交流,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此次,工程哲学专委会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创办了系列性“全国设计哲学学术研讨会”,得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肯定和推荐,已被中国科协列为全国性重要学术会议。本次会议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中国教育在线、中国网、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等9家媒体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报道。中国青年报还专门发表一篇通讯文章,题为“工程师们为何站上设计哲学研讨会的‘C位’”,引起学术界共鸣。